郭家庄村
| 招商动态 |2017-07-25
注重原创作品 * 宣传地方风物
弘扬基层文化 * 共建美好家园
郭家庄村
先臣 常忠 士明
郭家庄村位于磁窑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8公里,彩山东麓,东为魏家庄村,东北接彩山庄村,南与后泗旺村相邻,紧靠彩山大道,三个自然村(郭家庄、东关山口、西关山口)。2013年,全村总辖面积8平方公里,土地1800亩,荒山总面积2000亩。
郭家庄,清光光绪年间,由韩姓定居。据《郭氏堂折》记载,郭氏祖由蒋集乡郭家庄迁此,以姓氏取名郭家庄。先后有郭、王、张、赵、马、陈、姜、路姓氏迁入定居,
东关山口,据《王氏族谱》记载,王氏由石桥(指今后石桥)迁至后泗望又迁此,已传六代,约在清朝末年。原名山前王家庄,后因村落在彩山前的山口东侧,更名东关山口。有王、候等姓氏,2001年4月属郭家庄村民委员会。
西关山口,据《周氏堂折》记载,周氏始祖迁此已历六代,约在清朝末年。原名山前周家庄,后因地处彩山前的山口西侧,改为今名。有周、赵等姓氏。2009年迁入东关山口,2001年4月属郭家庄村委,
郭家庄村,清朝为贤义社。新中国成立前属于徂阳县,新中国成立后属于宁阳县南驿区。1958年10月属于宁阳县南驿人民公社1985年属于南驿镇, 2001年属于磁窑镇, 2001年与东、西关山口庄合并为一个村,称郭庄村民委员会。
三个自然村纯属于山区,土地贫瘠,河流五条。9座水库,年久失修,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花生、生姜。
新中国建立初,由于人民生活条件差,人口增长缓慢,全村100户人口300人,2013年全村208户,总人口886人,村民为汉族。1949年人均收入8元,1970年人均收入80元,1985年经济总收入208万元,2013年经济总收入868万元,集体收入40万元。2001年获“宁阳县标兵、基层党组织”称号,2006年获宁阳县“十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获泰安市“绿化示范村”,2001年获镇“林果业生产先进村”,2009年获“市级文明单位”。
大事记
1961年成立了独立村党支部。
1968年购柴油机195型5部,打水库4座。
1976年加桥3座 建大队办公室第1处。
1980年购25马力大拖拉机1部。
1981年建变电室拉高低压线30里。
1982年建磨面房1处,购大型电机5部。
1996年村庄新规划建村办公室和大院。
1997年吃上了自来水,打井埋地下管道。
1998年山林承包200亩。
2000年修彩山庄至北刘家庄的公路3华里。
2001年关山口并入郭家庄村。
2001年修 生产路3000多米。
2003年硬化至东关山口道路6华里。
2004年村里安装了第一台电脑并联上网。
2005年挖畜水池2处,整修水库2座.
2006年整治农田80亩。
2007年整修土地60亩。
2008年承包北刘山林50年。
2008年西关山口搬迁整治农田50亩。
2009年整治梯田30多亩。
2009年西关山口迁入东关山口。
2010年埋地下电缆2000多米。
2011年复垦东关山口原砖窑厂土地80亩,街道安装了照明路灯 11 盏。
2012年村内街道安装监控摄像头10个。
2012年投资20万元修环山路5000米。
2013年村内街道第二次硬化路面 800米,建垃圾池8个,建村东牌坊1处。
经济发展
农业粮食生产,新中国成立前,土地无水浇田,靠天吃饭,每年只生产一季粮食,亩产不超过100斤,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成立了互助组,生产能力壮大,在自家地头开始挖小井,用辘轳头提水浇地,土地还是每年一季,分为春地,夏地粮食产量不超过100斤,1970年小麦单产72斤,秋粮单产180斤,1976年小麦单产191斤,秋粮单产212斤,1960-1970年开始打大口机井,打水库9座,1970年水浇地75亩,1968年购12马力的柴油机4部抽水浇地。1980年购25马力的拖拉机一部,1981年建工变电室2个,改革开放后,村民打小井400多眼,小型潜水泵1.5千瓦200多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013年水浇地750亩,2013年现在小麦亩产1000多斤,玉米亩产1200多斤。
林果业,解放前,山林杂树1000亩,1971年种植苹果树60亩,1982年,马先臣承包山林1000亩,1992年转包他人,1992年村民张化俊、郭守明等人承包的荒山有200多亩,1998年春天栽植板栗100多亩,2000年栽植杏树100多亩,2008年赵云海承包了北刘村山林栽植核桃树120亩,有以前的荒山变成山林、经济林,还有绿化的风景苗木林,2001年关山口林果1000亩,2013年林果达到1600亩。其中栽植核桃树500多亩,杏树400多亩,杨杂500多亩,其他果树100多亩,每户一年收入1万多元。
畜牧业,新中国成立前,全村有大牲畜6头,猪30头、羊60头。新中国成立后大牲畜20多头,猪50头、羊100头,1976年有牛60头、猪120头、羊200多只。1978年后出现了规模养殖,是家家户户发展畜牧养殖业的大好时机,2013年全村有牛460头,养牛大户12户,其中王长相养牛超10头,猪1200头,养猪大户10户,其中王士行养猪400头,养牛大户40户,其中周广峰、周广良等养50只以上。畜牧业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改革后由于成立了互助组,农民在地头打小井,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开始打水库9座,打大口机井4归服,还建了两座杨水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在农业学大寨期间,对丘陵地进行了整平200多亩,把旱田变成了水浇田。1984年土地承包到户,群众又开始挖小井400多眼,增加了小型水库3痤。2006年整治农田80亩。2007年整治土地60亩。2008年西关山口搬迁,整治旧房变成农田40亩。2009年整治梯田30多亩。2010年前后挖蓄水池4处。 2011年整治关山口庄北旧砖窑地80多亩。
工业1968年在磁窑东村建货场1处,主要是用地排车去火车站三角线货场拉运货物。1976年,2个生产小队办起了粉皮坊和挂面坊,增加了生产小队的经济收入。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村民个体办企业,村民组建建筑队、安装、维修等行业。2013年全村有小型建筑队2个,按装公司1处,电焊机2处。
服务业新中国成立前,村内有油坊1个,小豆腐房一个,新中国成立后,小门市部1个,1978年改革开放后,有经销部2处,现在有肉食加工点1处,有卫生医疗室,有磨面坊2处,给农民群众带来了一切方便。2013年周生林开大型油坊一座、超市3个,肉食店2个,磨面房3个。
村庄建设
住房新中国成立前,村内房屋街道无规划,住房高矮不齐,长宽不齐,村内道路高洼不平,村民住的房屋建筑以泥土为粘合剂砌墙,墙体低矮房粱以简易杈手支撑,房顶用麦秸修缮,窗户用木头做的小窗户,七十年代时农民建设以石块为主,住的房屋是瓦房。1995年实行村庄规划,村民房子南北长15米,东西宽13.20米,面积为198平方。有旧房改造为新房,2013年,村民的住房,基本是水泥、砖、钢筋结构,90%以上都是厅房、楼房。
规划建设1979年春,修村庄外生产道路全长3000米,修建石头3座桥。1995年实行村庄规划,创开了东西大街,南北大街。2002年开通了村东南北大街。2003年北刘村至关山口6华里路面实施硬化。同时,村内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硬化,2006年开通东边起第三条南北大街。2008年西关山口迁往东关山口,2009年开通第二条村内南北大街。2011年2月份村内街道按装了照明路灯,2012年下半年村内街道,按装监控器10个摄像头,2013年村内街道第二次硬化,路面长6000米,宽 4米村委大院硬化,村内建垃圾池8个,整修村东排水沟20米,建村牌坊1处。
社会生活
教育新中国成立前,教育非常落后,村内有1所私塾,学龄儿童入学率10%。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善了办学条年,1952年村里办起了第一所小学,房屋3间。1970年村在西边建了第二处小学,房屋6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5%以上,1984年在村后边建第三处学校,房屋8间。2007年学校并入了东泗旺完小。2013年,全村在校学生有80名,考入大专院校的11名,其中大学生9名,研究生2名。
郭家庄村部分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一览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学习简历
工作单位
张波
男
1988.5
2010年入学
山东济南大学
北京软件公司研究生
张安占
男
1983.7
2005年入学
天津大学
上海软件公司博士
郭守建
男
1979.9
2000年入学
泰安学院
广东珠海各力公司
陈利美
女
1989.3
2009年入学
泰安学院
北京软件公司
王秀
女
1990.4
2010年入学
青岛大学
青岛海尔公司
王安广
男
1983.10
2006年入学
济南理工大学
济南医院工作
郭守锋
男
1986.1
2005年东北电力大学上学
浙江秦山核电站工作
郭守涛
男
1988.8
2007年在河南上理工大学
2011年肥城工作2013年济南
王安虎
男
1988.10
2007年入学
河南理工大学
北京实习
研究生
卫生1970年,村办起了诊所1处,培养了2名赤脚医生,初步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1982年新建卫生室1处。1996年卫生体制改革,村办卫生室实行县镇统一化管理。2004年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村95%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农合。2013年全村村民参合率100%,村民看病合作医疗报销80%。疾病的防治、妇女儿童查体、防疫、村民的身体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
文化科技1966年村里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村里演出了许多节目,1967年村里建上了有线广播,1981年村里购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2004年村里对党员进行了远程教育安装了第一部电脑并联上网,现在安装电脑的户达到了50%,保障了农民接受学习先进科学知识。
人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生活较困苦,五十年代吃树叶、地瓜秧,六十年代农民吃地瓜面,七十年代村民能吃上了玉米面,人均口粮200斤。八十年代初,每个工值八角钱,人均口粮达到300多斤,村民能吃上了白面。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大幅度提高白面成了主食。1978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2013年,人均纯收入9800元。全村有各种机动车200多辆,其中轿车70辆,面包车7辆。电动车250辆,三轮车 100辆,手扶拖拉机 196辆,彩色电视机 150部,电脑 80部,
